今天,武汉的家长群炸开了锅。
一位朋友告诉我,因为被人举报,全市多区被通知初中取消了即将到来的月考。与此同时,孩子们的课后作业也越来越少。
然而课堂的要求,却一点没放松:孩子得“讲的全会、做的全对”。跟不上怎么办?只能逼着家长自己教。
不仅初中,小学的情况也不轻松。我娃今年刚上某公立小学一年级,老师也因为担心被举报,不敢布置书面作业。
说实话,一年级内容并不难,更多是重复学习和习惯培养,作业负担本来不重。
但让人想不通的是,老师对作业的要求却异常严格。
不少家长在没有老师的微信群里吐槽:孩子明明写对了,作业本上却被画上圈圈和问号。
后来才弄明白,原来老师要求比如数字必须按书本模板书写——大小、笔画,一点都不能差。不符合规范的,当天的作业直接撕掉重写。
还有个不成文的规矩:作业本只能写正面,写反面算无效。这些要求老师不会公开讲,只让孩子转告:“请家长私聊老师”。
一提到私聊老师,没有家长心里不咯噔一下,以为出了什么大事。结果一问,只是交代作业规范——而且全班家长都要挨个私聊。试问,老师和家长,谁不累?
根据学校规定,课堂作业没按顺序写、位置写错,甚至临时换新本子的,统统要重写。班上有家长心疼孩子,大半夜亲自代抄,只为完成那份“上面”的作业任务。
我们的教育到底是怎么了?不考试、不布置作业,却指望出成绩。孩子不是神,家长和老师更不是。
当然,大多数时候,老师只是执行者,也是无辜受害者。上面有指令,学校怕投诉,只好“一刀切”。
说到举报投诉,想起今年夏天那件让人哭笑不得的事——离世89年的鲁迅先生,竟然也被一位家长举报了。
这位家长向“浙里办”投诉,认为绍兴鲁迅纪念馆里先生夹烟的画像,“公共场合吸烟,危害他人健康,误导青少年”,建议换成右手握拳呐喊的版画。
一石激起千层浪。消息一出,网友们几乎一边倒,鲁迅抽烟是历史事实,不该被抹去。绍兴文旅局也回应,会尊重民意,不会因个别投诉随意更改。
可这件事背后,折射出一种越来越普遍的倾向:我们习惯用今天的标准苛责历史,用习惯用个人感受绑架公共教育。
这也让人不禁怀念起90年代的教育。那时候,教师是一份深受敬仰的职业,学习更多是孩子自己的事。尤其在农村,很多父母没读过什么书,有的甚至是文盲,孩子照样学得好。
可现在呢?老师布置的手工课、作品展、演讲比赛,有多少是孩子独立完成的?不少成了家长之间的比拼。老师为了完成学校任务,家长为了配合老师,没有一个人不累。
然而,我们似乎忘了,教育的本质,本就不该是这样互相为难的恶循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