开学一个多月了,昨天和当班主任的高中同学聊天。她提到一个有趣的现象:同样是预习课文,有的孩子能把第二天要学习的内容背得滚瓜烂熟,有的孩子连注释、生字都懒得抄;同样是做数学题,有的孩子在草稿纸上画满辅助线推导,有的孩子却等着老师给答案,连解题过程都不愿意听;同样是科学实验,有的孩子能独立完成每次作品,有的孩子却连很多材料都不敢碰。
看似在同一条起跑线,几年后这些孩子的差距会像两条平行线,再也无法相交。
这是一位班主任的大实话:那些长大后没本事的孩子,早在学生时代就暴露了三个致命的懒病。
任何一个学科都离不开背诵,只不过有的科目只需要单纯背诵,而有的科目却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。如果懒得背诵,就算智商再高,也比不过那天脚踏实地勤奋学习的孩子。
背诵从来不是无用功,而是给大脑储存认知资本。
早在1890年,美国心理学家威廉·詹姆斯就发现,通过主动背诵记忆的效果远超过被动重复,其效果可达到后者的三倍之多。
懒得背诵的孩子,他们的知识体系就像漏风的筛子:数学公式记不全,英语单词背了就忘,历史年代张冠李戴……这不是笨,是认知账户早就被懒惰掏空了。
今天偷的背诵的懒,明天都会变成考场上的不会写;少年时欠的记忆债,要用一辈子的平庸来还。
朋友说他监考的时候发现一个细节:成绩中游的孩子遇到难题,会先在草稿纸上画辅助线、列方程,哪怕做不出来也写满思路;而几个后进生,盯着题目发呆3分钟,就开始左瞄右瞄,希望能抄到他人的答案——他们不是不会做,而是懒得启动大脑。
脑科学家菅原道仁在《超级大脑的七个习惯》中警告:大脑是个节能主义者,越不用思考,神经元连接就会越稀疏。
那些习惯搜答案、抄答案等着别人教他的孩子,正在失去深度思考的能力,这不是省心,是把自己活成了认知残废。
托管不定时会有自己动手做蛋糕、做科学小实验的实践课程。有一次教小朋友搭线路时,有个同学全程坐着看其他同学操作,我问他为什么不动手,他说:“老师,我怕触电。”
看似只是一个小实验,实则锻炼着解决问题的执行力。生活中修水管、换灯泡这些都是在锻炼这个能力。
职场上有个5%定律:两个学历相同的人,动手能力强的那个,薪资会比同龄人高5%~15%。因为老板宁愿要会拆打印机修电脑的员工,也不要只会说不会做的嘴强王者。
教育的真谛,从来不在孩子是否聪慧,而在于他是否愿意为一件事付出笨拙的努力。背诵时的口干舌燥,思考时的绞尽脑汁,动手时的手忙脚乱,这些看似不舒服的体验,恰恰是成长的养分。
毕竟,没有哪个孩子天生具备非凡能力,那些闪闪发光的未来,皆是从今天多背一个单词、多解一道题、多做一次实验起步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