月考作为阶段性学习成果的重要检验方式,不仅是学生查漏补缺的关键节点,更是教培机构与家长深度沟通、达成教育共识的重要契机。对于教培机构从业者而言,如何在月考后科学、高效地与家长沟通,直接影响家长对机构教学质量的认可程度,以及后续家校配合的顺畅度。和君老师将从沟通前的精准筹备、沟通中的策略执行、沟通后的持续跟进三个维度,详细阐述可落地的沟通方法,帮助从业者实现有温度、有深度、有效果的家校沟通。
一、沟通前:精准筹备,让沟通“有备而来”
在与家长沟通前,充分的准备工作是确保沟通效果的基础。若毫无准备便盲目沟通,不仅会让家长觉得从业者不专业,还可能遗漏关键信息,导致沟通流于形式。筹备阶段需重点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:
(一)全面梳理学生学情,建立“个性化沟通档案”
每位学生的学习基础、性格特点、月考表现都存在差异,因此沟通不能“一刀切”,需针对不同学生制定个性化沟通方案。首先,从业者要逐一对学生的月考试卷进行深度分析,不仅要关注分数,更要挖掘分数背后的问题:比如某学生数学试卷中,选择题和填空题正确率较高,但大题得分率低,可能是解题思路不清晰或步骤书写不规范;语文作文分数偏低,是立意偏差、素材匮乏还是语言表达欠缺。其次,结合学生平时在机构的学习表现,如课堂专注度、作业完成质量、提问积极性等,综合判断学生的学习状态。最后,为每位学生建立“个性化沟通档案”,档案中需包含“月考核心数据”(总分、各科目得分、排名变化)、“优势板块”(如英语听力正确率90%以上)、“待改进问题”(如物理公式运用不熟练)、“平时表现关联分析”(如上课经常走神,导致知识点遗漏),以及“初步改进建议”,让沟通有数据支撑、有针对性。
(二)明确沟通目标与核心内容,避免“无效聊天”
很多从业者与家长沟通时,容易陷入“只报分数”或“泛泛而谈”的误区,比如仅告知家长“孩子这次考了80分,还需要努力”,这样的沟通无法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具体问题,也难以形成家校配合的合力。因此,在沟通前需明确每次沟通的目标:对于成绩进步的学生,目标是肯定学生努力、总结成功经验、引导家长继续保持支持;对于成绩波动的学生,目标是分析波动原因、消除家长焦虑、确定家校配合方向;对于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,目标是挖掘学生潜力、传递积极信号、制定切实可行的提升计划。同时,围绕目标梳理核心沟通内容,比如与成绩波动学生的家长沟通,核心内容应包括“波动具体表现”(如数学较上次下降15分,主要因几何模块失分)、“可能原因分析”(如近期家中有事导致复习不充分,或对新知识点接受较慢)、“机构将采取的措施”(如课后单独辅导几何题型)、“需要家长配合的事项”(如监督孩子完成每日几何练习题),让沟通逻辑清晰、重点突出。
(三)预判家长潜在疑问,提前准备“应对方案”
在沟通中,家长往往会提出各种疑问,比如“孩子这次成绩下降,是不是老师教学有问题?”“为什么孩子在机构学了,成绩还是没提升?”若从业者无法及时、专业地回应,很容易引发家长不满。因此,沟通前需预判家长可能的疑问,并提前准备应对方案。例如,针对“成绩下降是否与教学有关”的疑问,从业者可准备“学生平时课堂表现数据”(如该学生近三次课的考勤、作业正确率、课堂互动次数),若数据显示学生课堂表现良好,可说明“孩子对知识点的掌握是扎实的,此次下降可能是考试时紧张或对题型不熟悉,机构会针对性加强应试技巧训练”;若数据显示学生课堂表现不佳,可坦诚说明“孩子近期上课注意力不够集中,我们已与孩子沟通,接下来会多关注他的课堂状态,也需要家长在家提醒孩子按时复习”。提前预判疑问并准备方案,能让从业者在沟通中更从容,增强家长对机构的信任。
二、沟通中:讲究策略,让沟通“有温度、有深度”
沟通前的筹备是基础,沟通中的策略执行则直接决定沟通效果。在与家长沟通时,从业者需兼顾“专业性”与“同理心”,既要用专业的分析让家长信服,也要用真诚的态度让家长感受到对学生的关注,避免生硬说教或敷衍了事。
(一)先“共情”再“分析”,缓解家长情绪
月考后,家长的情绪往往与孩子的成绩挂钩:成绩好的家长可能会过度乐观,忽视潜在问题;成绩差的家长可能会焦虑、自责,甚至对孩子发脾气。此时,从业者首先要做的不是急于分析成绩,而是共情家长的情绪,拉近与家长的距离。比如面对焦虑的家长,可先表示“我特别理解您现在的心情,看到孩子成绩没达到预期,肯定会着急,其实我看到成绩时也第一时间分析了孩子的试卷,想和您一起找找问题所在”;面对过度乐观的家长,可温和地说“孩子这次进步特别大,您平时的陪伴和支持肯定少不了,不过从试卷来看,孩子在某个知识点上还有提升空间,咱们可以一起帮孩子巩固,避免后续出现漏洞”。先共情再分析,能让家长感受到被理解,从而更愿意倾听从业者的建议,为后续沟通打下良好基础。
(二)用“具体案例”替代“抽象评价”,让家长“看得见”问题
很多从业者在描述学生问题时,习惯用“孩子学习不认真”“基础不好” 等抽象评价,家长听后往往无法准确把握问题所在。实际上,用具体案例来阐述,能让家长更直观地了解孩子的情况。比如,不说“孩子数学基础不好”,而是说“孩子在试卷的第一大题‘有理数计算’中,有3道题出现了计算错误,比如将‘-2×3’算成了‘6’,这说明孩子在基础计算的熟练度上还需要加强,平时可以让孩子每天做5道计算题,提升准确率”;不说“孩子语文作文差”,而是说“孩子的作文主题是‘难忘的一天’,内容主要写了和朋友去公园玩,但缺乏细节描写,比如没有写玩游戏时的心情、朋友的动作,导致文章不够生动,接下来我们会教孩子运用‘动作、语言、心理’描写,家长也可以让孩子平时多写日记,记录生活中的小事”。具体案例能让家长清晰了解孩子的问题,也能让后续的改进建议更具可操作性。
(三)平衡“问题”与“优势”,传递“积极期待”
部分从业者在与家长沟通时,容易过度关注学生的问题,比如全程都在说“孩子这里不好、那里不行”,这样会让家长感到沮丧,甚至对孩子失去信心。实际上,即使是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,也有自己的优势,比如“上课积极举手发言”“作业书写工整”“乐于助人”等。在沟通中,从业者要平衡“问题”与“优势”,先肯定学生的优势,再提出需要改进的问题,最后传递对学生的积极期待。例如,可这样说:“孩子这次月考成绩虽然不太理想,但我特别欣赏他的学习态度,每次作业都能按时完成,而且遇到不懂的问题会主动问老师,这是非常好的习惯。从试卷来看,孩子在英语阅读方面还需要加强,主要是对长难句的理解不够,接下来我们会在课堂上重点讲解阅读技巧,相信只要孩子保持这份积极的态度,再配合针对性的练习,下次肯定能有进步”。这种沟通方式既能让家长客观认识孩子的问题,又能增强家长和孩子的信心,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。
(四)引导家长“参与”,而非“单向告知”
家校沟通的核心是形成家校合力,因此在沟通中,从业者不能只是“单向告知” 家长孩子的情况,而要引导家长主动参与,共同制定教育计划。比如,在分析完学生的问题后,可向家长提问:“您平时在家观察孩子学习时,有没有发现他在某个科目上花的时间比较少?”“孩子回家后会不会和您分享在机构学到的知识点?”通过提问,让家长主动思考、表达想法,也能让从业者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家庭学习环境。同时,在制定改进计划时,要与家长共同商议,比如:“我们计划在课后给孩子安排每周两次的数学辅导,主要针对几何题型,您觉得孩子平时晚上的时间方便吗?如果不方便,我们可以调整为周末”“我们希望家长能在家监督孩子完成每日的英语单词背诵,每天10个单词,您看这个要求会不会太高?”引导家长参与,能让家长感受到自己的“重要性”,也能让改进计划更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,提高执行效果。
三、沟通后:持续跟进,让沟通“落地见效”
很多从业者认为与家长沟通结束后,工作就完成了,实际上,沟通后的跟进才是确保沟通效果落地的关键。若缺乏跟进,之前制定的改进计划可能会流于形式,家长也会觉得机构“只说不做”。沟通后的跟进需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:
(一)及时整理沟通记录,形成“跟进清单”
沟通结束后,从业者要在24小时内整理沟通记录,将沟通中的核心信息(如家长的疑问、达成的共识、制定的改进计划、需要家长配合的事项)整理成“跟进清单”,清单中需明确“跟进事项”“负责人”“时间节点”。例如,跟进事项可包括 “给学生安排数学几何辅导(每周二、四课后)”“发送英语阅读练习题给家长(本周内)”“与学生沟通课堂注意力问题(次日上课前)”“回访家长了解孩子在家作业完成情况(下周同一时间)” 等。整理跟进清单能让后续的工作更有条理,避免遗漏重要事项。
(二)定期反馈学生进展,让家长“看到变化”
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在沟通后的变化,因此从业者要定期向家长反馈学生的进展,让家长感受到机构的执行力和学生的进步。反馈的频率可根据学生的情况而定,比如成绩波动较大的学生,可每周反馈一次;成绩稳定的学生,可每两周反馈一次。反馈的内容要具体,比如:“孩子这一周在数学辅导中,已经掌握了三角形全等的证明方法,昨天做的5道练习题全对了,而且做题速度也比之前快了”“孩子最近上课注意力明显集中了,昨天的语文课上还主动回答了3个问题,表现特别好”。除了正面反馈,若学生在执行计划过程中遇到困难,也要及时与家长沟通,共同调整计划,比如:“孩子这周的英语单词背诵情况不太理想,只完成了一半,我们和孩子沟通后发现,他觉得每天10个单词太多了,我们计划调整为每天5个,您在家也可以多鼓励孩子,帮助他养成背诵习惯”。定期反馈能让家长持续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,也能增强家长对机构的信任。
(三)总结沟通经验,优化“沟通模式”
每次沟通结束后,从业者要及时总结经验,分析此次沟通的优点与不足,比如 “这次沟通中,用具体案例阐述问题时,家长理解得很透彻,下次可以继续保持”“在回答家长关于‘教学质量’的疑问时,准备的不够充分,导致家长有点不满,下次要提前准备更详细的教学计划和学生进步数据”。同时,根据不同家长的性格特点,优化沟通模式,比如对于性格直爽的家长,沟通时可更直接,重点突出核心信息;对于性格细腻、容易焦虑的家长,沟通时要更有耐心,多共情、多传递积极信号。通过持续总结经验、优化沟通模式,能让后续的家校沟通效果不断提升,形成良性循环。
总之,月考后的家校沟通不是简单的“报分数”,而是一场需要“精准筹备、讲究策略、持续跟进”的专业工作。作为教培机构从业者,只有真正站在家长和学生的角度,用专业的分析、真诚的态度、可落地的方案,与家长建立深度信任,才能形成家校合力,帮助学生在学习道路上稳步前进,也才能让机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家长的认可,实现可持续发展。